资深科研人员需要时时亲力亲为参与研究过程中
这些年来我做科研的最大体会是作为一个科研人员, 要时时亲力亲为,密切参与到研究生与科研助理的具体工作中。其原因多种多样。
所谓科研,如果不是简单的跟风式研究(在别人发表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变动,如刚刚发表的文章用大鼠做研究,自己就在兔子上做一遍),就需要是在人类现有所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创出新的东西。其前提是需要对于某个领域人类现有所有的知识都有较好的掌握,然后在正确掌握方法学的前提下为该领域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和跟踪国内国际学者在该领域的的进一步知识添加。因此能够正确的选择研究方向或研究题目也常常需要面前至少4-5年的知识积累,即大体上相当于一个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是不确当的。
除了‘工程型’的研究过程 ( 如多中心临床试验 ) 以外,许多有趣的结果来自意外的发现 (这是我多次的切身体会)。当有趣的意外现象呈现在没有经验的 (或者没有动力的)学生面前时,学生多数是发现不了意外现象的意义。这样就错过了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比如X-ray, 放射性元素,青蒿素,及Shinya Yamanaka 的 iPS. 这些有趣的发现,或者研究中遇到的失败,常常又是进一步研究、或者改良现有技术的基础。即使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的设计及结果分析,也常常需要研究人员的智慧与经验。
只有自己亲力亲为,才能知道结果的可靠性。不自己亲力亲为,出现研究结果不可靠的机会极大。原因包括: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技术(可能只是自以为掌握了)包括高年级研究生与低年级研究生的交接没有好看地完成;一些学生没有真正的动力,敷衍了事,只求混毕业了是;研究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我觉得,不自己亲力亲为,而靠学生能提供可靠结果是小概率事件。
亲力亲为地做科研也包括自己读文献及写文章。我的体会是学生常常难以很好地展开讨论。写文章时常常是读文献的好时机。现代社会,大家常常工作繁忙,电子出版兴起后,文章数量增加非常之快,研究人员常常变的没有时间看文献里,而写文章常常可以借机会跟上某专业领域的最新文献;而一些好的想法也可能在看文献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研究结果而得出。
我与多位导师讨论过,一般认为导师的时间决定了产出,而不是学生的数量。一般而言,我自己的体会是学生不宜超过3位(这个可能与专业相关)。超过3位一般我就管不过来,会增加我自己的压力,也会导致学生的时间浪费。
因此,我个人很难以理解现在一些网上‘压迫学生‘或‘逼学生出论文’的观点。没有导师的积极参与细节,认为学生不可能出好的结果;‘重压’之下,学生最简单的对付手段就会是对于研究过程敷衍了事,或者直接造假。
日本这些年的许多诺贝尔奖,与日本的体制让其大学教师长期在第一线工作是离不开的。日本大学的研究团队常常规模也比较小,师生长期在一起。没有太多的外界干扰下,大量的大学教师几十年专注于感兴趣的领域,一些重要的意外发现会不可避免地频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