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国自然立项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华西医院如何做好有组织的科研管理?

  • 日期:2023-04-20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为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其评审严格、竞争激烈而备受关注,而获批立项数也往往成为衡量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立项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次突破200项,从而实现连续12年破100项、连续7年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一。这其中有广大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付出,也离不开科研管理人员的默默服务和支持。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部坚持早介入、早沟通、早培育,谋划实施系列“春耕计划”,从加强统筹到主动谋划、全程管理,做好有组织的科研管理,为有组织的科研保驾护航。

高位谋划 全面营造科学基金文化

医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并将其纳入医院年度重点工作,每年召开全院动员会,分析现状、查找差距,全面营造科学基金文化。

除了动员会,科技部以基金学术大讲堂为重要抓手,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面向全院基金申请者和项目辅助人员。交流活动几乎场场爆满,单次培训人数最多时达5000余人。

既有“请过来”,也有“走出去”。为了便于科研人员全面详细了解改革新政策,科技部还坚持每年常态化走访临床医技科室及研究所室超50个,同时邀请数十位管理专家、学术大家走进科室,进行基金项目标书的交流分享及写作指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等人才项目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科技部从人才项目及科室发展角度提出并实施“一对一导师制”“结队子辅导制”的系列激励和奖励政策,从制度层面确立了一批有评审经验的学术大家和管理专家等成为青年人才申请者的专业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从申报和辅导两个方面落实相应的奖励。

守正创新 坚持全程培训与学习并行

科技部围绕基金申报开展全程管理,形成科学基金全程培训与常态化学习模式。

基金项目的形式审查出现问题,将面临初筛和一票否决,以至于无法参加后续的函评和会评。因此,科技部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新指南要求,为申请人特别“定制”标书自查“学习资料包”。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华西微家的信息推送,随时进行资料查阅学习。

每年申报期间,科技部相关工作人员都会运维多个数百人的通讯群组,24小时为申请人进行实时答疑解惑。一些临床科研人员往往夜查房后才有时间撰写润色标书,对工作人员而言,凌晨接到咨询电话也是常有的事,但大家互相理解、没有怨言,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

管理增效 立足岗位精准助力出新招

为了避免集中形审期的人群聚集,科技部还创新开发“基金预约形审小程序”,使科研人员等候审查时间从之前的半天缩短到“即来即审”,标书初审通过率从45%大幅提升到85%,不仅审查现场变得井然有序,为全院研究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还真正为大家带来了便捷、灵活、专业的服务体验。

便捷:可按申请人需求自由安排形审时间,每日10个专职岗位按预约单提供一对一形审服务。同时,平台还内嵌“文件柜”及错误记录查询功能,实现了无限次自查自学自改。

灵活:登录路径多元,可在企业号和外网间自由切换,便于全院研究人员使用;专人操作与维护,实现预约撤销及申请书退改及时。

专业:实时摸底全院情况,利于医院快速调整申报布局;同时利用平台集中培训形审专员48人,打造专业团队,保证形审质量。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2022年科技部在科研实验室管理部等多部门共同支持下,在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华西科管团队的全力保障下,30天内高效完成了9轮1300项申请书的4869次退改、12691次面对面形审及推荐提交工作。因此,这项创新工作也获得了医院“华萤奖”表彰。

华西科管人将一如既往坚守岗位、立足本职,做好科研服务保障支撑工作,携手全院科研人员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措施,一项一项抓落实,攻坚克难创佳绩,努力创造医院科技工作新的更大辉煌。

新时代应有新面貌新作为。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华西人将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筑高原、建高峰”,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医院基础研究领域“种子技术”培育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有组织的创新研究,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