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督查组:海南一些科研人员反映陷财务藩篱

  • 日期:2018-09-04        来源:科学网         点击数:


精确预测未来几年的实验内容和出差次数、180多页的财务报销规定、不熟悉财务报销事项只能自己掏腰包……国务院第二十一督查组在海南督查过程中,一些科研人员反映深陷“财务藩篱”。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出台文件,规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但国务院第二十一督查组在海南督查期间发现,很多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被财务报销事项大量占用。而单位里几名财务人员面对众多的科研人员也是分身无术,中央文件中的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

国务院第二十一督查组组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一行,不打招呼,前往海南大学大学生孵化基地,与管理、财务、科研人员、大学生创业企业代表座谈,深入了解一线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呼声。

“作为科技工作者,大家在科研过程中有什么难点、痛点,有什么好的建议?”李金早问。

参加座谈的科研人员纷纷表达面临的尴尬境地——做个科学家,必须当好“会计”。申报课题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精确预测未来几年的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仪器费、试剂费等;项目结题时要把项目执行期间花的每一笔经费,与申请课题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如果“对”不上,就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对齐”,否则就不能报销。

在走访中,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繁琐的财务处理占用了大量本该用于科研的时间。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赵志斌说:“财务报销前,我要了解需要提供什么材料,验真发票,贴发票,写调研申请,找领导签字,贴单,贴完之后送到财务,财务说你缺啥材料,又拿回来补。”

“科研人员不是在报账、就是在报账的路上。”赵志斌说,每学期起码要报50笔账,超过工作时间的至少一半。为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不得不在双休日、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加班加点搞科研。

督查组人员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财务报销相关文件中看到,要求在会议费的报销中提供会议审批文件、会议通知、会议计划执行对照表及实际参会人员签到表、定点会议场所等会议服务单位提供的费用原始明细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很多科研人员都表示,他们几乎搞不清这些票据的区别,一个人既要忙科研又要搞财务报销,特别分散精力和时间。

督查组在调研中还了解到,有科研人员因为不熟悉复杂的财务报销事项,先行购买办公设备后导致无法报销,只好自己掏腰包。海南大学教师宋严廷说:“打印机在网上看才700块钱,我以为能买能报销,结果没能报销得了,可能是因为不符合这种办公用品的采购流程。”

为了让科研人员明白财务要求,有的单位要组织培训,有的单位直接就把20项基本要求张贴在门口,还有的单位把多种费用的报销制度汇总成册发放给科研人员,以便随时参照。督查组成员发现,有的单位汇总出的制度多达180多页。

科学家被逼成“会计”,其背后是不科学的管理制度。海南师范大学博士陈光美认为,财政资金对科研项目进度考核按照财政政策执行,而不考虑科研规律。财政对科研的支持经费到位时间较晚,经常是年中才会拨付,但是往往要求在当年花完,结余经费就要退回,这让科研人员的研究进程被打乱。

面对科研人员的不解和无奈,海南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财务部门以财务合规为标准;审计部门以过程留痕为准则;科研管理部门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

督查组人员表示,中央已经明确,要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完善管理政策,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适应科研活动实际需要。但这项规定在不少科研单位都没有落到实处。

督查组将此问题与海南方面进行了沟通。海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国章成表示,科技人员反映的财务报销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该共同努力,建立更加科学的诚信制度、科研评价机制,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在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上探索一些新路子,在顶层设计上更好地扶持帮助科研人员。

督查组成员指出,现在科研过程要适应财务要求,往往使科研人员无所适从,财务人员疲于奔命。

督查组副组长王建华表示:“下一步督查组将从财务报销填表多、手续繁等表面问题入手,深入‘解剖麻雀’,推动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等统筹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