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等风来:一个女博士的自我修养
—记四川大学法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陈宇
通讯人简介:陈宇,女,1989年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四川大学法学院2013级能源政策与法律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统奖的杨翠柏教授,杨翠柏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法学、环境法学、能源法学、中国南海研究、南亚研究,现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平台长;中国能源法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资源法学会理事、中国南亚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会员。
2007年进入川大,2009年至2010年在山东大学交流学习,2011年保送成为法学硕士研究生,2013年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各级课题近十项。本科阶段曾担任法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并在四川大学社团联合会及青年志愿者协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2008-2011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2008年被评为“四川大学十佳团支书”,2009、2010年获得综合一等及“国家奖学金”,2011年以年级前三的成绩保送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干部”,2010年获得“光华奖学金”,2012、2013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第一次翻开陈宇师姐的简历,我就感觉到底会有怎样一种强大的气质才能积累成这样一个优秀的女生,但是当见到她本人,一切却都了然了。作为女博士,她没有不苟言笑的外貌和强大的气场,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不愿意坐着的博士”,她崇尚学术但对于学术,她的态度并不是执着追求、埋头苦读,而是“抬头看路,静等风来”……
从本科一直到博士,陈宇师姐都是在川大度过的,川大承载了她太多的成长,也给与了她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其实读博并不是她计划内的事,在本科阶段她对“博士”和“学术”充满了敬畏,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踏上学术的道路,只是对于专业学习比其他同学认真一些,她学术之路的开端并不是对专业的钻研而是源于对学生工作的热爱。她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2009年,是有关“导生制”实施的探析,当时作为团委学生干部的她在工作中看到了一些问题并产生了许多新奇的想法,随后伴随着一些想法的成熟,她最先在法学院提出了实施“导生制”的建议和方案,对工作极为负责的态度使她迫切希望这项制度能够真正有效的实施并达到最佳效果,制度实施过程中她花费了大量时间收集各种资料和进行调查,一学期后又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评估和分析,最终形成了“三三二”模式,在对学年工作进行总结的时候,她想:如果对一项好的制度及实施效果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并让更多的人知晓和参考运用,那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为她铺开了另一条道路,随后的本科阶段她参与或主持的各项课题都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如今回头看本科阶段的成果,她认为“总结”是最重要的经验:走了一段路就回头看看,写一段记录,然后好好立一个里程碑。
虽然是文科博士,却有着理科的思维方式,她说她不喜欢做“没有用”的研究,希望每一份研究成果都能有它的实际效用,所以她的文章没有太多精妙的修辞,而更多的是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阶式推理以及运用图形等具象化的方式进行剖析,当然也并没有进入“纯知化”的领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除了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夯实专业基础,她更多地注重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或用实践验证理论,她认为这样才是“有生命的研究”。虽然始终没有离开过校园,但她努力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工作,例如,研究生期间参加川大的校地合作计划,利用三个月到山区基层环境保护局挂职锻炼的机会,留心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在基层环境执法及环境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存在执法困境和纠纷性质预判等问题,最终形成的两份调研报告,不仅被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采纳实施,也成为了三篇论文的思路来源。她参与最多的是立法项目,对陈宇师姐而言,科研的动力来自于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这个可能与法科学生习惯性的法律思维即发现复杂社会现象中的法律问题的能力有关,但实际上这种思维并不难,只是工作中多抬头看一看,就会发现有许多路可以走。
在陈宇师姐的研究路上始终相信“积极”带来一切,心态的积极就是“乐观”、行动的积极就是“主动”,大四一获得保研名额她就积极地与导师交流,与导师沟通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研究的机会就是这样得来的。“积极”不一定是“争”取,而是态度决定一切。
学术不是儿戏,是一项可以算得上艰苦的事业,因此作为刚刚进入这个大门的学者“饱有热情”和“懂得享受”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陈宇师姐说她的学术热情源自于家庭,之所以选择能源政策与法律进入环境法学研究领域,离不开耳濡目染的影响和天然的热爱,她来自于一个环保家庭,父母虽然都只是环保战线上普通的工程师但是却以他们全心献身环保事业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因此,保研时在可以任选专业的前提下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在法学领域并不热门的专业,而事实证明这份热情也是支持她一路走来重要的动力。除此之外,她始终坚持学术应该是享受的过程,科研工作常常是枯燥乏味的,严谨和刻苦并不可少,但是依然需要学会享受而不躁动,学术研究经常会遇到平台期或是在无数夜以继日地辛苦工作后发现是无用功,如果抱着十分功利的心态开展工作而没有学会戒骄戒躁地享受这个积累经验的过程,那很可能也没有办法走远,因此学会享受发现创造的过程十分重要,对于结果只需要静心等待。
女生选择走上“博士”的道路需要勇气和毅力,社会对女博士的偏见也曾经让她止步徘徊,作出读博的决定离不开导师的肯定、鼓励以及家人的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心态的回正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她认为“硕士”、“博士”只是一个称号而已,真正走上学术的道路后就发现所谓的科研工作和其他的工作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选择怎么继续只需认真看看自己以后想去往哪个方向即可,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怎样的高度,只要做好想做、该做的工作,自然就是一个前进的过程,过分看重自己的研究或是过于看重自己的身份都往往欲速则不达或徒增压力。与以往生活刻板埋头书海与实验室的博士印象不同的是,陈宇师姐热爱生活,她认为“生活是科研的本钱”,对她而言,生活如果一团混乱也做不好研究,所以即使学业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从小学习舞蹈和钢琴的她现在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爱好,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时间学习舞蹈和练琴,她也喜欢参加运动和画画,每年还挤出时间旅行,“都是二十出头青春正好的时候为什么要和别人不一样呢”。
从敬畏到接近到融入,“学术”的道路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困难,很多时候不需要特别崇高的信仰和伟大的抱负,它就在身边,要做的只是在学习和工作的路上偶尔停下,抬头看看身后的、脚下的、远方的路,走好自己的路,然后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风来……
(以上图片及文字资料均由四川大学研究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