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冠龙:人生原来可以这样精彩
作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名博士生,彭冠龙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但却足够勤奋、上进、踏实、肯拼。彭冠龙本科是山东的一所普通三本院校,之后考研进入贵州师范大学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然后考博进入川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师从于李怡教授。从本科的三本到研究生的二本再到如今的“985”高校,彭冠龙用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实现了自我华丽的转身,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人生,原来可以这样精彩。
三年的硕士生涯里,他潜心研究,跟随着导师颜同林老师搞项目、参加学术交流、写论文,先后在《贵阳学院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郭沫若学刊》等期刊以及《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民国宪政、法制与现代文学》、《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等学术文集和著作中,以第一作者和参著者的身份发表了十余篇论文。这其中包括《蚯蚓们的世界——台静农短篇小说< 蚯蚓们>评析》、《新世纪贵州诗歌抒情主体变迁探析》、《在“小”与“大”之间的思考——读杜国景著< 合作化小说中的乡村故事与国家历史>》、《古雅的哀愁——蹇先艾诗作浅析》、《重审建国后< 女神>的文学史书写方式》、《论出版传媒对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影响》等。
读研期间,他还先后主研了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科研基金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出版传媒与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参与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课题项目“大西南文化与贵州20世纪新诗研究”、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书写与文学形象研究”等。2011年10月28日-31日,“《女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师范大学举行。在这场国际文学盛会上,彭冠龙做了主题为《低沉与高昂共存——< 女神>抒情空间探究》的发言。独特的见解、精彩的演讲,赢得了现场老师的一致好评。山东师范大学魏建老师夸赞他“小小年纪能站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发言,前途不可限量”。
在此期间,他还加入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这个被称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界最富影响的学会之一”的学术团体。2012年2月-6月,彭冠龙赴厦门大学对口交流,继续学习充电。同年11月30日-12月2日,他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从两份土地法文件看土改小说创作》的发言。
通过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彭冠龙有幸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中良老师、厦门大学王烨老师、福建师范大学席扬老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冯铁老师、郭沫若纪念馆蔡震老师等国内外多位著名教授、学者进行交流,也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鼓励。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彭冠龙赢得了诸多荣誉:2012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0-2011年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2013年“贵州省优秀毕业生”等。
虽然学术成果惊人,但彭冠龙却并不引以为傲。朋友眼中,他是“牛人”、“无敌有为青年”、“真正的文人”;老师眼中,他是“了不起的硕士生”。但他却说,自己“只是个总不安于现状的人,正因为总不安于现状,才能够不断前进”。
(以上图片及文字资料均由四川大学研究生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