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刘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7/9/7
■鲁伟 刘涛
“今年4月,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107篇中国论文,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9月3日,在华中农业大学2017级研究生新生入学第一课的课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启发唏嘘不已。
按照华中农业大学的惯例,从2016年起,新入学研究生的第一堂课不讲书本知识,而是由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启发讲授“科学规范与学术道德”。
今年是张启发第二次开讲,为帮助新入学的研究生扣好“第一颗扣子”,他自嘲说,直到上讲台前几分钟,还在修改课件。
“主要是想把107篇论文被撤稿的事件加进去,没想到内容太多了。”张启发略显无奈地说,虽然科技部在6月14日就公布了“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的调查结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看到一家涉事单位对撤稿论文的作者进行处理。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单位难道就没有责任了吗?”张启发质问道。他认为,不能每次出了问题,就等着上面主管部门来调查处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说到底还要每个法人单位都主动担责。
作为全国11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案例教学试点单位之一,华中农业大学自2014年就颁布实施《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华中农业大学处理学术不端暂行办法》和《华中农业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罚细则》等制度。
三份文件以“字典”的形式明确界定了“抄袭、剽窃、篡改伪造数据和文献、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还用表格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所对应的不同人员处罚措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规定。
张启发坦言,以前学校每年大大小小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让管理者不堪其扰,新制度实施3年来,学校变得“风平浪静”,他这个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也清闲不少。
“以前我们总是讲零容忍,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理,但是如何从严却不得而知。”张启发认为,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很多管理办法形同虚设,容易让人钻空子。
为此,张启发想到从交通管理上获取灵感。张启发认为,按照交通法规来制定学术不端行为处罚细则,不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极具威慑力,因为在制度面前,没有人情可讲,一旦犯事,马上就能“对号入座”。
目前,张启发已经在国内多个场合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首创的交规式学术不端惩处体系,并得到了不少同行和高校管理者的认可。他表示,虽然交规式学术不端惩治体系是华中农业大学独创,也是全国首例,但这对治理学校很有益处,愿意没有版权地去推广。
“如果每个法人单位都有这样一套惩治体系,我相信国内的学术环境会平静很多。”张启发认为,在反思学术浮躁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指责现行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是我们可以在预防和惩治体系上做得更好一点。”张启发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9-07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