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学术型社团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1日,校长谢和平院士作了题为《川大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深刻论述了教育的本质、责任和生命,系统阐述了带有川大烙印的“四个观”的人才培养理念、“三个全”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及“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落实学校“精英教育、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育人理念的重要支撑,学术型社团是有专业指导教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更了解学生在专业上的个性化需求,2012年以来,学校坚持把学术型社团建设作为学校“323+x”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X”项若干项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作为个性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互动式教学的延伸,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学生“三进“的推进器。先后召开学生社团发展论坛、出台《学生学术型社团激励办法》(试行)、成立学术型社团专家指导委员会,并编写7期学术型社团工作简报,更全面地规划学术型社团的建设,以贯彻国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神、和落实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从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教育三方面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2年5月10日上午十时,由校团委牵头的四川大学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座谈会在江安校区行政楼205室成功举行。探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扎实有序的推进我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生学术氛围等问题;
为加快我校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进程,充分发挥学术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学校党委在2013年3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的通知》川大委〔2013〕16号文件;
2013年7月19日下午举办了四川大学学生社团发展论坛,校长谢和平院士、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副校长石坚教授、副校长步宏教授、校党委副书记李向成教授、副校长晏世经教授与学校有关部处负责人,各学院主管教学或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各学院团委书记、社团指导老师代表及全体辅导员共聚一堂,齐为四川大学学生社团的发展出谋划策。
为鼓励校内学术型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于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分两批拨付给第一至六批成立的学术型学生社团共计35.1万元,用于直接支持基层社团活动。
校内各相关单位:为了更好地落实我校“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的育人理念,体现研究型大学的育人特点,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术型社团,学校制定了《四川大学学生学术型社团激励办法(试行)》。
实施“千个学术型社团”计划
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教育
学校计划依托学科专业资源和“万门课程建设”工程打造500-1000个“学术型社团”。近年来,社团建设规模大幅度提升,截至2016年8月,学校有581个学术型社团(2012年第一批,15个;2013年底,148个;2014年底253个,2015年底454个),社团指导教师共749人。学生会员14000余人(大一、大二比例超过65%),
社团学生会员年级分布
实现33个学科型学院全覆盖。仅在2015-2016学年,各类师生茶座、竞赛、专题讲座、实践创新活动近3000个,实现了学生参与社团第二课堂有效时间和科学时间的强力供给。其中,创新创业类、专业学习类活动占比54.4%。
创新创业类活动比例
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一是坚持“三进”
坚持让学术型社团低年级学生提前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在课程研讨、专利申报、论文撰写、学术会议的实践中训练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2015-2016学年,学术型社团学生参与到460多个实验室、课题组或科研团队中开展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如生物工程协会学生进穆畅道老师课题组、薪传社学生进官苹教授课题组、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社学生进应千伟教授科研团队、生物质资源利用协会学生进制药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等。
轻纺与食品学院工业生物技术协会组织低年级本科生提前进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积极提升科研素养和能力,如通过对一株分离自药用植物藜的内生放线菌LCB-A236进行系统学鉴定。对此菌株进行了抗菌、抗癌、抗糖尿病活性研究及抗生素合成酶基因的 PCR筛查研究。制革工艺技术协会由研究生学长讲解皮革鞣制知识,由皮革专业教授指导社团学生实际操作实验机械,将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公益传播研究会的王炎龙、吕海《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实体书店转型探究》,在C刊《中国出版》上刊发。青桐文学社、自在诗文社在干天全等老师指导下出版社团刊物,获得业内好评。
生命科学学院iGEM协会科研竞赛部2016年参赛课题“Look What They've Done To My Shoes ”课题整体计划已于2016年7月申请发明专利并进行后续子课题深入。该课题将探索制成能够抗大部分细菌、真菌的新型除臭鞋垫。有广泛的市场应用潜质。
二是支持跨学院、跨学科共建学术型社团
学术型社团覆盖校内5个学科交叉平台,如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依托“世界大学责任联盟”机制成立的服务学习研究会、新能源低碳研究院与新能源材料协会、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与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等。
除了已有交叉平台、学校也搭建机制,本科生可通过一定的申请、选拔机制跨学院参加感兴趣的学术型社团,弥补高考第一专业的遗憾,提前接触指导教师、参与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的创新实践,为未来转专业、辅修第二学位或研究生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如2015-2016学年,有来自化学学院,高分子学院,轻纺学院,生命学院,物理学院5个学院的40名学生跨学院进入临床医学院学术型社团,在临床指导教师和学生指导下做专业兴趣探索,现在6名同学已成功转入临床8年制创新班。
如轻纺学院邀请洪家班皮影社创始人洪连伟到校任创新实践导师,国际周开设《中国皮影艺术研习》课程,其他学院学生也积极选课学习。
三是鼓励学术型社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如法学院江安vismoot社邀请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副领事,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Kelly Busby,指导vis moot社团模拟演练,庭辩技巧和论证,参加13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庭模拟仲裁庭比赛。
生命科学学院iGEM协会科研竞赛部在每年秋季赴美国波士顿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竞赛,2015年参赛项目“E. pangu: Pionner of Mars / 盘古细菌:火星开拓者”获国际银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川大学子风采。
鼓励实践创新
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有突破
学科竞赛有突破。截至2016年7月底,涉及学术型社团学生学科竞赛等奖项达550项,其中国际级奖项19项、包括电气信息学院医信创新社-谭洁等人获2015全球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二等奖,建筑与环境学院(结构设计交流协会-李金泽等人)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得奖。国家级奖项209项,专利发明、论文发表共计62项。如高分子学院材料加工工艺协会的参赛队伍凭借“基于原位交联聚合的超高离子容量吸附微球”项目在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上获一等奖。此项目旨在制造出一种清洁高效、成本低廉 的污水处理材料,以解决社会的各类污水处理难题。电气学院的医信创新社学生基于LSM333D的人体姿势测量仪发明专利:《一种人体三维姿态和行为状态传感监测方法》。该专利有助于解决目前社会对癫痫疾病的不易鉴别的困难,将生活不良的行为姿势进行矫正和监控。对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生物认证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校各部处大力支持学术型社团的育人工作中,在教务处支持下,学术型社团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02项,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总数的30%。在人事处支持下发放400余份青年教师指导学术型社团工作手册。党委组织部、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研究生工作部、校纪委办公室、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8个部处直接指导8个学术型社团。
便捷开展社团和创新项目的孵化有突破。四川大学学生社团工作网站和四川大学创想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实现线上一站式学术型社团、学生团队信息注册、项目孵化。出版《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团队备战手册》、《四川大学学生创业宝典》等辅导手册,2014-2016年,全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1070个。
近3年来,四川大学学生共创立公司109家,累计注册资本7800万元,获得项目融资4亿余元,实现项目产值6.7亿元。05级本科生、“龙渊网络”CEO李龙飞在校就读曾创办学术型社团“经济人”,2016年,“龙渊科技”融资一亿元,公司估值10亿。日前李龙飞已入选福布斯杂志“亚洲30位30岁以下年轻领袖”榜单。李龙飞认为:组建一个学术型社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每周举办沙龙、聊天思考、相互启发是好玩、有趣的事,也是头脑风暴、挖掘潜质潜能的重要经历”。
在学校部处、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教育部公布的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中,我校报送的题为《全面打造社团文化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空间--四川大学以学术型社团建设滋养青年学子成长》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得了特等奖。“教育部战线联盟”、“中青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学术型社团建设成效、师生感悟,正如华西呼吸治疗专业大三的徐静的故事。 徐静大二上学期偶然机会参加春芽风湿病学术协会指导老师黄向阳的课题,对于医学生,本科阶段能提前通过社团加入课题,训练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做自己的论文成果,徐静觉得自己就像一名幸运的中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社团学习伙伴协作,提前进课题组,探索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科研方向,每一个同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有所得。”
学校正在进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的指引下(改革行动计划的电子版扫描件中关于学术型社团描述的部分用红色圈出放大),鼓励学术型社团建在科研中心(院、所)、创新创业中心和孵化平台、交叉学科平台;鼓励教师在指导工作中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课程与课题结合;鼓励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型社团进行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在大二、大三年级提前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进课题组;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异想天开基金”,积极参加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去创新实践、去“试错”,去开展颠覆性思考;鼓励学生在四川大学全球青年创业校友的新型双创互动平台,校地、校企协同的众创空间中实践成长,将兴趣爱好、自身所学、未来成长和世界变革、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衔接起来,想一流的创意、做一流的事情、创一流的事业,让学术型社团成为川大学子“双创人生”的强力供给侧。
学术型社团正在不断地成长与进步,我们也将始终致力于“第二课堂”的打造,实现学术型社团多方向、多角度的多元化发展,为更多学子提供发展平台,学术型社团正与川大一起,与我们一起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