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稿前为什么要有审读环节

  • 日期:2018-04-16        来源: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         点击数:


  • 交稿前为什么要有审读环节

    一般出版流程中,在作者撰写完一两章或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后,需要提交给编辑做编前审读。这样做的意义是:利于交稿后的编辑加工,减少错误,提高后期处理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图书质量的目的。

    审读的重点是:书稿中编辑不能改、不便改或不易改之处。比如:章节体例问题,章节或内容编排不合理等。

    广义的审读还包括:

    作者撰写之前——审读书名、目录,提供写作模版/著译者须知;

    作者撰写过程中——审读样章,一般这是狭义的审读;

    作者基本完稿——齐、清、定(注意乱码)。

    审读什么?

    齐清定:书名、作者、内容简介、前言、目录、正文、图表、参考文献、索引

    书名、作者排序及数量,编著方式

    内容简介、前言是否符合要求

    目录审查:章节体例是否合理,特别注意消除论文体例

    序号:定义、定理、公式、图表等序号是否正确。建议采用二级或三级序号

    字体:字母和符号

    外国人名、英文注释及缩写

    图表:清晰度、英文、彩色

    参考文献:建议作者按章编排

    索引

    书名:是书的“眼睛”,基本要求是准确反映主题和书的性质。既要与内容相符、贴切;又要精练、高度概括,一般4< 主书名字数<15,切忌过长;同时还要一目了然、亮点突出。

    作者:一般不超过3个,最多4人,4人时一般排2行。4人以上时,只列第一人,其后加“等”字;也可另页“编撰人员名单”。作者及其排序要与图书出版合同一致。

    外籍作者需要在前面加国籍。

    内容简介和前言:“内容简介”要客观介绍本书主要内容、特点等,背景介绍应尽量简洁。300字左右为宜

    “前言”:可介绍学科背景、学科发展综述、撰写意图、内容编排及读者定位、写作分工、致谢等。

    忌自我评价自我吹嘘(不要有“第一部”“最”等字样),忌指名道姓发泄不满或攻击他人。

    在“内容简介”中学科背景、发展等的介绍要尽量简洁,这部分最好放入前言。

    目录:章节编排是否合理,特别注意去除论文体例。章节标题不宜过长(4< 字数<15)。力求贴切,不宜过简。各级章节标题不要重复。

    (本文转自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