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双创 高质量发展:川大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巡礼

  • 日期:2018-10-09        来源:http://www.scu.edu.cn/         点击数:


2016年5月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以来,四川大学把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坚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双轮驱动,着力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适应双创要求的人事管理机制创新、支撑双创的全方位保障机制创新等四大机制创新任务,重点建设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平台等五大平台,努力实现高端双创人才供给侧的重大突破和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侧等的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例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总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二;涌现出如肿瘤治库、wowgo我行、医联、乐乐医、薪公益、飞行医院等一批有社会担当、国际竞争力和川大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迄今累计分割确权科技成果70余项,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20余家, 2017年科技成果转化4亿元,积极引领着产学研融合新生态,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国内示范效应,能够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双创人才、引领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双创示范基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验成效。

四川大学“双创”教育理念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掠影

双创教育贯穿全过程

全力构建完善双创孵化体系

四川大学以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课程、全过程,真金白银大量投入,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改造,力求通过课堂革命引领形成人才培养的“川大模式”。学校“小班化-研讨式”授课获得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400余名高等教育同行观摩点赞;“非标准答案试题”实现全覆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支持1300余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多元化,鼓励用创新创业成果作为毕业论文;学籍管理多元化,为休学创业学生保留学籍,至今有59名学生因参加创业申请并获批实行弹性学制;融政企研专家,建设多元化的川大师资,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1400余名;新开设300余门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打造29门高水平创新创业慕课、1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学校依托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发挥名师大咖的教育影响力,扎实推进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张兴栋院士领衔开办了生物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创新班,谢和平院士牵头了深地与地下水利国重创新班,魏于全院士牵头了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梁斌教授牵头了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创新班。

学校连续七年举办“国际课程周”(UIP),邀请世界名校优秀留学生来川大授课和举办双创实践;实施“大川视界”计划,每年资助3000名学生出国访学;“以赛促创”,课创践赛一体化,鼓励教师在第一课堂创造机会发现和孵化学生创意,鼓励教师以“学术型社团”为抓手持续指导学生,针对师生持续开展创新创业“种子计划”、“碰创”系列活动、“创业集训营”、创业实践操盘课程、创新创业素质技能提升班、“创新之路”、“创业体验周”、“i创会论坛”、“迎新嘉年华”、“玩创节”、“火种节”、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大学生创新学术论坛等马拉松式孵化活动。2018年以来,学校开展各类演讲、路演、一对一辅导400余场。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一流本科建设论坛”选择在川大召开,体现了“川大模式”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全课程、全过程

名师大咖领衔创新实验班,培育高水平跨学科人才

课堂改革: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改革:“非标准答案考试”全覆盖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内涵式发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带队观摩、点赞川大”小班化-研讨式”教学

学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五大平台基本建成,合力孵化双创项目。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已建设400间小班化—探究式智慧教室、11条互动式走廊和3500平米互动交流公共空间;建设具有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的三个大学生双创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已购价值8800万元仪器设备,到位并完成安装调试仪器设备1701台套,改造升级4320平方米实验空间。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将江安校区3700 平方米的商业街打造成“i创街”,为学生自主创新创造提供校内试验田,免费入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80余支, 给予入驻学生团队租金、物管、水电及创业指导的多重支持保障,支持学生合法经营,引入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校友企业等对项目“离岸孵化”。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已建设精准医疗与创新药物、先进功能材料、网络空间安全与工业互联网、高端飞行模拟4个国际研发转化中心,支持组建创新团队22个,开展中试平台建设15个,成立或共建实验室8个,完成生产线建设7条,产生变革性技术/成果36项,申请专利200余项,授权专利126项(部分已实现转化),签订横向合同近200项,合同金额达4.6亿元。“一带一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特色语言、文化研究与交流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改造了1.3万平米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展业大厦”,为师生团队提供高水平创业服务的同时,梯度减免孵化服务费。

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五大平台基本建成,合力孵化双创项目

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之特色智慧教学环境:灵活多变的研讨教室和互动交流空间,打造良好教学条件

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之大学生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建成人文社科综合、现代医学、物理前沿与电气新技术探索等三个具有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的大学生“双创”智能化自主实验教学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打造“i创街”学生创业校内试验田。已建成“智造梦工场”学科交叉主题工坊9个,参与学院20余个,参与项目指导教师60余名。商业实践区先后入驻学生自主创业公司80+支,核心成员500余人,招募勤工助学、实习实训等兼职服务学生3000余人,截至2017年12月,总营业额1344.92万元,总利润357.51万元。

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支持各研发转化中心组建创新团队22个,开展中试平台建设15个,成立或共建实验室8个,建设中试生产线7条,产生变革性技术/成果36项,授权专利近140项(部分已实现转化),签订横向合同200余项,合同金额达4.6亿元

“一带一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特色语言、文化、环境、人才等的研究与交流平台

学校首创“地方+高校+科技园”模式,在校园周围打造了“武侯区川大科技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吸引大学生创业团队55家入驻。其中48家创业团队已注册公司经营,孵化成功率达到87%,大学生创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2886.35万元,累计缴纳税金额753万元,带动大学生就业 540 人。与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地设立校地合作专项资金,实施联合研发项目149项,带动各类投资约68亿元,新增产值约35亿元,利税4.2亿元。

基于校友会建立15亿元产业创投基金,共建双创孵化校友圈。先后涌现出人工智能生成治疗方案的项目“肿瘤治库”、户外安全保障项目“wowgo我行”、科技金融类项目“薪公益”、医疗扶贫类项目“飞行医院”等充分体现了川大学科特色、师生双创能力、社会担当的国际竞争力的师生共创或学生创业公司,三年前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互联网+医疗类项目“乐乐医”目前获新一轮融资后估值16亿元人民币。


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


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Wowgo我行项目

以“三权”改革为突破

全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学校坚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扩大创新社会效益是四川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2016年以来,学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大胆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开展科技成果的科学确权及权益共享改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大胆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专利法》第六条修法,引导学校更多科研成果在在四川、在成都就地转化;开展“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探索,明确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权和收益权,首创“分期付款”方式,鼓励教师买断所有权进行入股和转化,并加大奖励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在蓉在川就地转化,进一步调动科技成果发明人积极性,让企业在市场风浪中更加高效灵活。对于川大的职务科技成果,可免费五年许可给本校在校或新毕业的全日制学生创业,导师指导共同创业,共享收益。

2017年9月,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7项成果作价3.6亿元转化。相关成果研发团队获得价值约3.2亿元的股权。

新政实施以来,学校累计分割确权科技成果70余项,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20余家,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2017年科技成果通过自我转化、转让、许可和作价入股四种方式转化总金额4亿多元。其中,魏于全院士研发团队的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7个成果作价3.6亿元,企业投资近8亿元,后续研发将带动投资100亿元。刘俊勇教授团队的智能电网态势感知与规划辅助决策关键技术以作价入股形式,由企业首期投资1000万元进行转化。

为双创人才松绑赋能

一大批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

考评机制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教师和学生摒弃旧有的工作学习习惯,走入创新创业新轨道,需要动力、更需要支持。

学校鼓励学生用创新创业成果申请学分、作为毕业论文;“互联网+”创业大赛国赛金奖主创成员可取得保研名额、等同于发表一篇SCI论文并纳入硕博士学位成果考核范畴。对教育教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教师予以支持和重奖。鼓励教师开展双创教育,规定担任本科生大创、“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活动指导教师是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并认可其工作量;给予“互联网+”获奖团队指导教师在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硕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工作量认定、精神奖励和最高十万元人民币奖金等各方面奖励激励。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学生奖励——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指导教师奖励——激励教师双创教育

学校以实际应用价值、行业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为主要指标考评科研人员,出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人事管理暂行办法》,大幅改版职称晋升相关文件。在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中,实施许可、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类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与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认定权重按照1:1同等计算;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职称晋升通道,科技类知识产权推广、转让到校经费超过80万、30万的项目可分别作为教师申报正高、副高职称的指标之一。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产业化成果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学校保留其人事关系3年,并可申请延期。支持“双肩挑”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并享受相应待遇。实施“创新火花项目库”等一系列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能够产生新思维、新思想、新突破的项目,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储备、思想储备、项目储备和成果储备,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学生科研创新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以来,学校本科生共发表SCI/EI/CSSCI 1297篇,申请通过专利232个。共75928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200余项;其中在2015、2016、2017年先后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共获金奖7项、银奖3项、铜奖1项。共11600余人次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获奖,五年累计获得国际奖243项,全国特等奖146项、一等奖282项。

六年多来,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和成果聚集,涌现了诸如大学期间获得26项中国授权专利的范雲鹤,在《Journal of Dental Reserch》等国际口腔医学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篇的尹星,荣获全国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蒲伟,2014年作为全国唯一一名大学生赴南极考察、将川大校旗插上南极的黄加顺,创建“实唯科技”、公司产值1000余万元、获得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冯军帅,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优秀人物、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王成弟,创建“Medlinker”医生联盟学术交流平台、荣登“福布斯杂志30位30岁以下亚洲杰出青年榜”榜首的王仕锐,将“英特尔-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挑战赛”全球第三名收入囊中的“SCU Panda Park创业团队”,勇夺微软“创新杯”Office应用挑战赛全球冠军的iGeek Studio团队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素养高、能力强、视野宽、成果牛的学霸级人才;学校学生研发出了“微波中药提取仪”、可循环利用 “生物降解塑料技术”、“无水制革”等一大批拥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突出技术革命意义、对改善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价值的专利技术或产品,在国际国内高校及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新校地合作模式

着力打造双创“四川范本”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一所大学繁荣一座城市,大学与城市已经成为难以分离的“共同体”。四川大学作为四川和成都的最高学府,一百多年来对成都的人才汇聚、思想引领、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国际交流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学校不仅是成都这座城市的思想守望和精神家园,也是成都未来竞争的力量源泉。同时,成都的发展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川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二者相辅相成、休戚与共。

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采取“一地一策”的方式,校地共建创新研发平台或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企业提需求、政府出资金、学校给配套”的方式,校地共设战略合作专项资金。采取“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模式,以创新的博士后人才培养和运行机制,面向全球吸引高端人才,共建一支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工程应用开发、中试研发熟化、成果产业化的高水平专职研发队伍。2017年暑期以来,校领导分组带队走访了四川全部21个市州,并已与9个市州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融政企优势资源,发挥基地辐射效应

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到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环境改善等各项事业,川大在建设“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路途中得到了多方力量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晏志勇,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鲁先平等作为校友代表先后为母校的发展建设深情呼吁。2016年,在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之际,姜维平校友捐出1000万现金支票,拉开了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公益基金”系列捐赠签约大幕。在一代一代川大学子、校友的接力中,市校融合发展,加快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蓝图正一一绘就。



与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余个地级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成果转化通道 服务地方建设:立足四川,全国布局

川大把自身发展战略与成都长远愿景紧密结合,努力为成都培育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开放更多科教人文资源,贡献更多睿智良策。川大校友始终视成都为故乡,把成都作为投资兴业之地,与成都共成长同发展,为母校的大力发展出谋划策。

为了能更好促进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8年年初,川大开始着手调整改革和布局科研的方向和力量,首先聚焦在“医学+”和“信息+”领域筹建了3个特色中心:“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川大-联想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川大-网易未来网络技术研究中心”。“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是教育部在前期论证基础上刚刚批复的、继复旦大学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前沿科学中心,是华西医学“一心一谷一环”规划中的“一心”的重要支撑,中心将充分发挥川大华西医学的优势和川大多学科优势,重点开展五方面的前沿探索;“川大-联想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由川大与联想集团共同合作建立。中心将充分利用川大在图像处理、神经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华西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最近所取得的重要突破,联合双方力量,推动人工智能在多学科交叉上的应用;“川大-网易未来网络技术研究中心”由川大和网易公司合作建立。中心将充分利用双方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基础,加强区块链的社交应用和图像图形压缩解码研发,强化与文科、医科的交叉结合。

创业成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学校进步的灵魂。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四川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将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