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2018】我校建设“中国特色、川大风格”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坚实向前迈进

  • 日期:2019-01-07        来源:http://www.scu.edu.cn/info/120         点击数:


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校发展过程中精彩难忘的一年。一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两个伟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科研、国际交流合作、校地合作、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新闻中心将围绕这些领域开展的特色工作和取得的丰硕成就,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进行集中展示,首期选取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路、举措和成效进行报道。

2018年1月12日,我校召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大会,2000余名干部师生参加,汇聚成磅礴的川大力量,标志着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施工图”正式实施。大会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上下齐心,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川大力量。历经一年的发展,学校“双一流”建设初步了取得了新的突出成绩。

构建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机制以及自我调整机制

学校坚持逐步完善以自主评估、教育部评估、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多层次学科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估情况为学科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同时,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社会需求情况等动态调整招生规模、调整学科规划布局以及经费支持重点。初步建立了学科定期评估考核制度。通过研究发布“双一流”专报、组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川论坛”、对接学科研究机构、组织学院和学科诊断式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校学科规划建设和研究评估能力。


学校召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川论坛

建立健全学科自我调整机制。制定了《四川大学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细则(试行)》。同时,初步制定了《学科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拟分批对现有学科进行优化调整,以集中资源加大优势学科的投入力度,助推优势学科建成学科高峰。

突出传统优势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我校立足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提出了“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学科发展改革路径,把多学科交叉融合作为竞争世界一流的重要抓手。

2018年以来,首批启动了12个重点建设学科(群)和19个聚焦未来新领域的超前部署学科的建设。经过一年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及成果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带动了全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进展。

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詹石窗教授作为项目首席专家、执行主编承担了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区域历史与边疆学”学科群的主干学科中国史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二、考古学位居全国第四,主办了“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依托“数学与信息科学技术”学科成立的“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级中心;“化学与绿色化工”学科群的化学学科领域ESI和Nature Index双双取得突破,ESI跨入0.5‰,自然指数位居全球第20位;“诱导组织再生主导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群成功主办了作为生物材料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的“21世纪全球生物材料再定义共识会”,规范了当代生物材料定义,并对未来生物材料发展远景进行了规划;“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新获准科研项目经费达2.09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5项;“深地岩体力学与地下水利工程”学科群获批2018年度国家基金委大科学仪器项目(经费6820万);“先进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学科群在低碳、生态人造革制造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集成技术采用企业30多家,新增产值36.44亿元,新增利润4.29亿元;“以生物治疗为主导的前沿基础医学与创新药物学”学科群“细胞治疗等系列科技成果”以8.23亿元作价入股成立8家公司;依托“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学科群建成的“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获批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口腔医学”学科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行榜上位列全国口腔医学学科第一,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中国口腔医学第一;“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学科群徐泽水教授当选2019年度IEEE Fellow,成为迄今中国大陆第一位同时获得IEEE Fellow和IFSA Fellow两项殊荣的学者,并连续五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谋划和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学校打造“学术殿堂式”的美丽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和谐校园,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召开“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建设交流会

基础建设事业方面,学校整合四川大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资源,共建开放型人文自然博物馆;打造以“新医学”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前沿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华西科教楼、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等项目正在有序施工。建成并交付使用卓越工程师实训中心项目、深地科学实验中心等项目。全年完成中央修购资金1.15亿元,学校自筹资金3750万元,为学科建设提供完备的条件保障。

学校实施校园信息化全面提升计划,打造智慧校园。实施“1-2-5工程”,建设“智慧校园示范区”,为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保障。

学校以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为基础,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学科共享分析测试公共平台,对推动学校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一流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支撑作用。

学校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文献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的利用效果和效率大大提升,近3年电子资源下载量和纸本图书借还量均名列国内“双一流”高校前五位。通过开展特色化机构知识库“大川智圕”、定制化资源服务系统“明远驿站”等服务,为学科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引进提供智力支持。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双一流”建设硕果累累

2018年“双一流”建设“引导”专项资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划,“引导”专项分为五个子项目投入建设,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用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拔尖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用于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项目用于构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一流学科体系及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体系;“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用于建设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世界一流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用于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一年的建设,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1月以来,我校ESI前1%学科领域新增2个(精神病学/心理学、免疫学),达到16个,位居全国高校第9位;ESI前1%学科领域新增1个(临床医学),达到3个,位居全国高校第9位;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表现不俗,排名稳步提升,位列全球高校第55位;在201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排名全球189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四川大学Nature Index排名稳步提升,2018年位列全球高校第55位,较去年提升26位

四川大学在201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全球高校189位,全国高校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