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星专题:华西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雷建勇

  • 日期:2018-01-09        来源: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         点击数:


  • 天道酬勤,不忘初心

    —记华西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雷建勇

    记者:穆曦燕

    雷建勇,男,2012级华西临床医学院肝脏及血管外科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医学论文37篇,其中SCI 26篇,核心期刊11篇。博士期间独立负责完成了导师的4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研究,总经费约400余万元,申请并负责“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其中国际会议发言4次,国内大会发言3次,壁报展示数十篇。先后获得“四川大学优异毕业生干部称号”、“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吴孟超最佳学术发言奖”等多个奖项。

    对于很多华西的学弟学妹来说都,“学术之星”雷建勇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这位从最开始不会读文献的学生到发表26篇SCI的“科研牛人”,雷建勇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借第五届四川大学“学术之星”评比的契机,笔者采访了雷建勇,和他一起探索他的科研之路。

    漫漫科研,天道酬勤

    进入华西临床医学院,雷建勇就被华西“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所深深吸引,他励志走入科研,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临床医生。然而,雷建勇的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刚进入这个领域,一切都从“零”开始,科研素材、研究思路、统计学方法、文章结对他来说都很陌生。雷建勇开始静下心来慢慢钻研,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科学论著,学习文章构架,并自学统计学方法,渐渐对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了一年之后,雷建勇发现动笔依旧十分困难,对自己的高要求和华西激烈的竞争让自己感到巨大的压力。就在自己快要放弃之时,导师的一段话让他茅塞顿开,“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都如同作画,没有哪一位画家天生可以画出世界名画,每个人都从最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开始临摹”。于是,雷建勇开始“强迫”自己动笔,并广泛阅读文献,积极吸取师兄们在文章撰写方面的经验教训。雷建勇说,看到自己关于“肝炎”的科学研究被杂志接收时,当时的兴奋之情无法用语言形容。从此以后,雷建勇对科研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雷建勇开始用学术的观点看待临床上的每个案例,并积极参与到建立科研病人数据库的行列中。雷建勇曾连续1年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在科室整理数据至凌晨12点,一度因长期使用电脑而右手麻木,还因此患上了“颈椎间盘突出症”。当笔者问到这种反复辛劳的工作是否让人感到枯燥时,雷建勇笑着说,科学研究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它不是一项工作或任务,而是一项自己愿意展示的特长。“科研是一项自己引以为傲的特长”,就在这种对科研无限的热情鼓舞之下,雷建勇先后于国内外各类医学杂志上发表科学文章37篇,并独立负责完成了导师的4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研究,其相关研究性文章已经发表在了J ClinOncol杂志上(IF=18.03)。

    性命相托,不忘初心

    当笔者在医院联系上雷建勇时,雷建勇刚刚结束一台急诊手术。作为肝脏及血管外科的住院总,雷建勇的临床工作是十分繁重的,几乎每天晚上的急诊手术让他看起来面带倦容。雷建勇说,自己从小就梦想当一名外科医生,励志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解决病人的痛苦。刚刚进入华西医院肝脏及血管外科时,雷建勇和其他研究生一样,从最简单的临床工作开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临床经验,取得老师和同事的认可。超负荷的工作有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这让许多低年资的医生感到无奈。然而,雷建勇并未因此而感到沮丧。雷建勇说,自己一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许多看似重复而没有意义的劳动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磨练,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正是因为抱有这样勤奋的态度并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在有的同学开始懈怠甚至转行的时候,雷建勇依然不为所动,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在谈及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时,雷建勇说,自己十分注重同病人的沟通,总是第一时间把诊疗计划和病情改变告知患者和家属。因此从开始临床工作至今,自己没有接到一例病人投诉。雷建勇认为,只要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病人,并让病人明白医生的这份努力,医患之间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厚积薄发,扬帆起航

    对于未来,雷建勇说,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够出国历练。在博士期间,雷建勇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深深地意识到了在学术和临床方面,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雷建勇希望能够走入国际顶尖学府,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一名优异的学术型医生。

    后记:科研和临床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无法平衡的杠杆。然而,笔者在雷建勇身上却发现,其实科研和临床有许多相通之处,最为重要的便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不轻言放弃的决心。他对科研的热情和对梦想的执着深深打动了笔者,相信这份执着能够鼓励更多的同学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上图片及文字资料均由四川大学研究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