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第五届研究生学术之星展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珊

  • 日期:2018-01-09        来源: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         点击数:


  • 学术之星刘珊通讯稿

    刘珊,四川乐山人,1987年出生,2008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和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得卫生检验和英语双学士学位。2011年获得临床医学院移植科学与工程学硕士学位,并以第一作者SCI直博进入博士学习。

    几年来,刘珊先后参与了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以参与人身份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请了1项专利(以上成果,学生中排名第1)。此外,发表Medline 2篇;第一作者Poster参加国际会议1次;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文章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5篇。当刘珊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一员时,她已决心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奋斗终生。

    2008年进入硕士学习,在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卢晓风教授的启发下,刘珊对医学科学研究和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意识到医学科学研究是能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研究,是值得投入自己生命的事业。她白天泡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在电脑前查阅英文文献到深夜,始终跟踪国际研究前沿,几乎没有过周末及假期。针对目前器官移植后存在的世界性三大难题:肿瘤的新发复发、移植物失功以及真菌和细菌感染。通过卢晓风教授的指导,刘珊发现将抗菌肽Magainin作为“杀伤片段”与细胞穿透肽Penetratin或蛙皮素Bombesin“导向片段”连接构建的融合肽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如化、放疗,选择性不强,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也造成了较大的伤害。此发现可能成为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途径之一。此外,免疫排斥是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的一号杀手,严重威胁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日期。刘珊参与构建了一种融合蛋白,可抑制T细胞活化,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制备免疫抑制剂,有望降低器官移植后病人免疫排斥的发生,延长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日期。

    怀抱着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的理想,刘珊于2011年通过SCI文章直博方式进入博士学习,导师是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裴晓方教授。在裴晓方教授悉心指导下,刘珊通过收集证据,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口服乳酸菌,能有效降低婴幼儿呼吸道疾病、中耳炎的发生率,并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此研究成果对预防婴幼儿呼吸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应用于实践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此外,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屡屡发生,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如奶粉中三聚氰胺事件、猪肉中瘦肉精事件。同时,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对中国食品的出口,甚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风险评估”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措施。2011年10月,中国成立了风险评估中心,并制定了相应政策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这一系列的措施能强有力的控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并与国际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接轨。刘珊在国内外首先将中国政府这一举措发表在FOOD CONTROL国际杂志上,并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有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食品出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珊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在实际生活中,她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获得了院级社会实践优秀奖。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珊立即参加志愿者进入灾区,跟着军队一起发放救援物资。回到成都后,又到四川省人民医院照顾女性重伤员,不怕脏不怕累,由此获得了成都市颁发的“汶川地震志愿者荣誉证书”,回到学校后,受到多位导师的好评。2013年雅安地震,她又立即为地震灾区捐赠衣物。她觉得,帮助他人,她很快乐。

    刘珊是在国家的奖学金政策支持下才能完成学业的贫困家庭孩子。在得到国家奖学金的同时,刘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常怀感恩之心,坚定了自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传承关爱之人,也坚定了一定要学好本领、回报社会的信念和决心。2013年,刘珊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她毫不犹豫的将2万元奖学金捐给四川大学贫困本科生。有同学问她,“两万元钱的奖金,为什么不留着改善自己的生活?”。刘珊说:“我已能完成学业,我要将爱心传递下去,去帮助其他像我一样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以身践行,鼓励他们珍惜读书机会、学好本领,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以上图片及文字资料均由四川大学研究生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