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2 11:43:01 来源:科学网
新华社挪威朗伊尔城电通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走进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永久冻土深处,有一座冰封地窖存放着100多万份生物种子“备份”样本,以防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因灾难而绝种。
世界各地的基因库可以把农作物种子送到这里免费保存,库内所存种子样本的所有权仍完全属于各个基因库本身。科学家对这座地窖将要应对“灾难”的设定包括自然灾害、疫病、战争,甚至“世界末日”。有人因此还把它称作“末日种子库”。
27日下午,在种子库设立十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探访了这个旨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它位于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附近的一座山体内部。
二月底的朗伊尔城刚从极夜中走出,下午能见度依然不高。记者乘坐的汽车顶着凛冽的极地风雪走在盘山路上,隐约能看见半山腰处一座闪着绿光的小型建筑。
这座三角形混凝土建筑就是全球种子库入口,最高处仅8米左右,宽度不过2.5米,像一把楔子直插入雪山。存放种子的库房,就在里面约160米深处。
入口顶部镶有一件方形灯光雕塑,由数百块三角形钢片和变色玻璃组成,泛着璀璨绿光。作品出自挪威女艺术家迪弗克·桑内之手,题为《永恒的反射》,寓意既是光的反射,也是种子库对人类未来的反射。
打开入口的金属门,只见一条几米长的狭窄走廊,远处有一道紧锁的门。天花板上安装着两根巨大的排气管,右边还有一座简易楼梯,通往楼上的大型空气压缩机和其他电器设备。这里的冻土层能使温度维持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而长期储存种子最佳温度——零下18摄氏度,就需要机器来实现。
穿过走廊尽头的门,是一段长达90米左右、略微向下倾斜直通大山深处的圆形隧道。来自北欧基因资源中心的种子库协调人阿斯蒙德·阿斯达尔对记者说,去年入口处冻土层部分融化,隧道前端出现渗水。挪威政府目前已宣布拨款1亿挪威克朗(约合1270万美元)对种子库进行修缮升级。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于2008年2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该种子库由挪威政府出资建造,其运营合作伙伴还包括总部设在德国波恩的全球农作物多样化基金会和总部设在瑞典阿尔纳普的北欧基因资源中心。
打开隧道尽头的门,眼前赫然出现一个空荡荡的巨型山洞。不规则的墙壁和洞顶布满雪白的冰霜。除了顶上一排吊灯外几乎空无一物。山洞对面还有3扇铁门,当中那扇门几乎全被冰霜覆盖,冒着阵阵寒气。门后就是种子储藏室。
北欧基因资源中心执行主任利塞·斯特芬森介绍,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共有3个储藏室,每个储藏室可放置150万份种子样本,目前只有当中的储藏室投入使用,温度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
斯特芬森说,种子库启用10年来,每年会进行3次左右的种子入库工作。平时种子库大门紧锁,也无人值守。工作人员在朗伊尔城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等监视。
打开当中那扇冰封的铁门,眼前仍是一扇冰封的铁门。只有走过这道门,才能最终进入储存种子的地窖。
承载着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重任”的这个地窖同样显得非常原始和简单——27米长、9.5米宽、5米高,不规则的墙壁和洞顶满是白色冰霜。
在一排金属防护栏后,依次摆着8排架子,整齐放着形形色色的箱子,有些是塑料箱,有些是纸箱,还有一些是木箱,大小都在46升左右。每个箱子里一般有400到500份种子样本。
据介绍,目前已有世界各地的73家基因库机构把将近106万份种子样本送来保存。这些种子源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将近6亿颗。尽管目前还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机构在这里储存种子,不过来源地为中国的种子已经超过1000万颗。
阿斯达尔指着其中一批黑色箱子说,这批种子是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寄存的。该中心曾因为叙利亚战乱从这里提取过种子样本,经过培育生长后现在又把部分新长出的种子送回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保存。
全球大大小小的种子库数以千计,但这些“保险箱”并非完全保险,不时因天灾人祸遭受损失。例如,菲律宾的国家种子库曾毁于洪水,重建后又因火灾被毁;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乱地区,当地种子库损毁严重。因此不少种子库都在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储存备份种子。
斯特芬森说,选在斯瓦尔巴群岛修建种子库,是因为这里地处偏远极地,气温足够低,同时还拥有机场等便利基础设施。另外,根据《斯瓦尔巴条约》,这里还是永久非军事化的地区。
“它不是为了末日而建,实际上是一张‘安全网’。它们是世界各地基因库的种子备份样本,是一种额外安全措施,”斯特芬森说,“如果其他地方的基因库出了问题,你可以来这里找到种子。”
来源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404190.shtm